首頁 » 編輯報告

分類: 編輯報告

認識上下游第一位外籍作者

昨天,上下游很欣喜的認識我們的第一位外籍作者—ayaco媽媽。

ayaco是一位日本媽媽,在東京的二子玉川開一個小小的雜貨舖,她在上下游的第一篇文章,向我們介紹日本一種新品種的金橘。這個品種的金橘,最特別的地方,不是他的甜度高、皮薄清香,竟然是他的品種名稱!

ayaco也說,她感受到日本311地震之後,對農業的衝擊很大,要買到一桌安心的食材變得非常困難。

邀請大家來認識ayaco媽媽,鼓勵她多多和我們分享她的文字!

http://www.newsmarket.com.tw/Article_Single.aspx?ID=1042

 

這是ayaco的自我介紹:

我是一個熱愛台灣的日本媽咪。在東京的二子玉川開一個小小的雜貨舖。曾經研究過台東的原住民文化以及他們的歷史。中文學了快15年,雖然沒有留過學,但是天天與台灣的好友通訊,天天用中文寫作。

311 之後,深深感到了原來我們的自然環境真的不容易恢復原狀。至於核能,我認識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核能破壞正常的農業活動,日本東北地區不僅被地震海嘯傷害了農地,而且被核能徹底毀了農業的未來。以前順理成章買得到的安全食物,現在卻難以買到。讓我跑幾家超市,才能做到安心的一餐。雖然如此,我相信我們可以用我們的微笑給我們自己重新注入生命力,我天天為家人煮飯,相信那也是一個生命力的基礎,創作未來的基礎。

上下游的欄目說明

親愛的作者:

上下游的新聞平台,共有吃好吃、吃安全、去旅行、種好田、愛農村&愛地方、農小學、綠生活、系列專題共八個欄目。

當您在「編輯器」貼好文章和圖片後,請依文章的分類,將文章勾選在以下其中一個欄目的分類中,盡量避免重複勾選,分別說明如下: Read more

[編輯報告] 果本山農,種出「與自然和好」的梨

幾個月前在喜願小麥的音樂會上認識智偉同學。那天他們的三人樂團演出,他負責打手鼓。演出後和智偉聊天,他提到:想要開一個不一樣的水果行,幫中部農友賣水果!

當時乍聽之下,以為是一個熱心青年想協助農友解決產銷問題,打算直接跳下去作,但是,水果行已經那麼多,怎麼作呢?

後來,陸續在台灣農村陣線的夏耘訪調、716凱道遇到智偉,瞭解更多他的想法,發現,經過這一兩年他密切的在東勢農作現場與農友學習、互動,他要作的真的是一件很不同、也很不容易的事:協助農友建立友善的產銷平台。

他希望農友以草生栽培用心種出的寄接梨,能夠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也讓每一位消費者都能認識水果的生產者,建立信任、支持的關係。

前兩天,接到智偉的來信,這個平台真的建立了!它叫做「果本山農組合」,真是一件值得令人高興的事。

我吃過果本山農的水梨,真的是甜美多汁、沁涼消暑,因為種植的農友們,可都是身經百戰的東勢水梨達人,他們堅持用環境友善的方式照顧梨園,這個組合背後還有什麼故事呢? Read more

[編輯報告] 果然台灣,種出台灣的幸福!

因為邀稿的關係,認識了一位新朋友:藍麗娟。

幾天前,麗娟來到上下游的工作室,一聊,才知道她剛剛才寫完一本書,書名叫做「果然台灣」。這個「果然」呢,是因為看完書會讓你發出「真是如此啊」、「恍然大悟」的喟嘆,「果然」也是這本書的主題:她花了數個月的時間,跑遍全台,訪問了種植十種不同台灣水果的十二位果農。

雲林的番茄玫瑰和西瓜、宜蘭的金棗、台南的芒果、台東的鮮果枝仔冰、彰化的葡萄、南投的土鳳梨、高雄的香蕉、彰化的荔枝…果然就是台灣的「甜蜜地圖」!

更妙的是,她說,她選擇的台灣水果,都可以對應出一種台灣人的性格!很讓人好奇吧?!

今天仔細看了剛出爐的書稿,真是被深深的打動了!感覺得到,是因為麗娟如此敏感、用心、敬慎的貼近每一位農友的生活、勞作,才能問出他們在種出甜蜜果實的背後,那麼深的對土地的依存和感情,與緊貼著果物生長的起伏人生。

麗娟說,這本書希望讓大家看見台灣農業的活力、肯定果農的努力。不論經歷多少來自天災、農損的打擊,不論承受多少農作盛出卻不得不賤賣心血的挫折,這些果農朋友,一次次嘗試從品種改良、田間管理不斷提升果物的品質,而且紛紛努力學習知識、技術,以友善土地的方式耕作。(圖片來源/莫拉克88news) Read more

[編輯報告] 尋找認真吃飯的朋友

德明是我們的老朋友,也是一位稻農。他在宜蘭縣員山鄉深溝段,種了七分地的田。

他的耕作方式是友善土地的,不用農藥,不用除草劑,以人工方式撿除福壽螺,人工除草;田間不施肥料,碾米後米糠「還田作肥」,二期作休耕,種植綠肥。在這樣豐沃的土地上種出來的米,每年都讓朋友充滿了期待。

兩個月前我們去宜蘭拜訪德明,見到德明的小孩阿弟,他歡快的帶著我們走竄在田間的農作中,和小雞、小狗與生態池裡的游魚玩耍,眼睛、嘴角笑的彎彎的,大家都由衷感歎:啊,小孩的童年,就是要這樣的啊!

回來後,心裡一直惦記著德明今年的收成,與可愛的阿弟。

8月16日,德明在自己的部落格 老天,賞飯吃,寫下了今年收割、曬穀的過程。他的新米,也開始尋找認真吃飯的朋友了。有需要的朋友們,可以填寫 2011食米訂購,直接跟德明訂購。

德明在「收割之後」一文中,寫道:

孩子成家了……
學生畢業了……
稻子收割了……

忙完婚禮,送走孩子。
忙完畢葉典禮,送走學生。
忙完收割碾米,送走稻子。 Read more

[編輯報告] 鷹ㄚ筍,甜得像水梨!

炎炎夏日,餐桌上最受歡迎的一道當季食材,就是鮮甜的綠竹筍。不論涼拌、清炒、煨肉、燉湯,都是最在地的台灣美味。

尤其是涼拌,最能表現它的鮮甜。而農友阿聰以自然農法種出的綠竹筍,生吃的滋味據說「甜得像水梨」! 到底他是怎麼照顧出這些鮮嫩多汁的竹筍呢?上下游作者靜蕙,最近特別和環境保育團體的朋友們一起去拜訪阿聰的農園,一探究竟。

農園位在觀音山,正是聚集最多猛禽之處,熱愛猛禽的阿聰,將筍園所產的筍子命名為「鷹ㄚ筍」。1997 年,阿聰從爺爺、爸爸手上接下了筍園,當時土地像石頭一樣的堅硬,「因為以前為了悶死蚜蟲,會在每叢竹子塗兩棵竹子的各一節塗巴拉松,加上使用化肥,造成土地的傷害。」

靜慧說,「阿聰決定改變對待土地的方式,他寧可多花時間體力,整地鬆土,不再使用農藥;肥料也改用有機肥。阿聰的太太麗花,從家裡將整理竹筍剩下的筍皮以及家中剩下的菜渣、果皮裝了滿滿一桶,提到筍園來,當竹叢的大餐。」

春天一到,椿象、蚜蟲以及捲葉蟲們紛紛來「造訪」筍園    Read more

[編輯報告] 親愛的孩子,你的午餐吃些什麼?

近幾年,在大家關心討論農業、食物、食品安全時,「食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它包括了校園食育、親子食育,而校園營養午餐是其中不能忽略的一環。

因為,如果我們能夠用心為孩子在學校提供健康天然的食材、建立均衡的飲食習慣,同時讓孩子透過食物的來源和生產過程來認識農業、認識環境,透過孩子再去影響家庭,長期來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上下游的作者苡榕,長期關心環境、農業、土地的議題,最近她的觸角也延伸到了學校的營養午餐。她說:

「餐桌上的飲食與我們土地、農作脫鉤,早已不是一朝一夕的問題。或許是因為餐桌與土地的關聯性變的薄弱,看著桌上的食物,我們很難聯想到它們生長在怎樣的環境,也很難去關心這些環境發生的問題。」

Read more

[編輯報告] 池上萬安,柏宏的新農筆記

幾週前,上下游接到一位年輕朋友的來信:

嚴格說起來,我什麼都不是,我還沒有留下任何足跡。我不像林義隆那樣已經循著秀明農法找到屬於自己安身立命的土地;也不像彭明輝教授有國際觀地洞察著世界的趨勢;更沒有賴青松辛苦耕耘十年所建立的榖東俱樂部。

這幾年我只是默默地從書中,在網路背後接收著這些人的消息。在梨山討山的阿寶,探訪米農的掌聲榖粒,鹿野的感恩米…這些故事帶給我太多的感動,也不時的提醒我檢視自己。

我是台北都市長大的小孩,接近三十歲,畢業後在都市裡打滾了兩年多,還來不及存夠養老的資本,也沒有任何務農的經驗,卻一心一意想要回歸山野,之前我登山,溯溪,攀岩,為得是要尋覓一份在都市裡找不到的敬畏,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我的心裡一直都在渴求著和故鄉,和土地有一層更深厚的連結…

正好在我毅然決然辭去新加坡的工作,決定到台東池上萬安村去長住,從工程師變成學習種稻的農夫和推動萬安社區的社工之際,我看見了上下游… Read more

8 月 7 日,牽手護水圳

濁水溪,被稱為「母親之河」,是台灣最長的河流。

它灌溉了溪州鄉與彰化南部廣袤良田的百年大圳— 莿仔埤圳,百年來,涵養出優質的濁水米、馬拉巴栗、芭樂、番茄、小黃瓜等豐富的農產。

但是,「濁水溪,出代誌ㄚ!」女孩、男孩、阿伯、阿姆,站在溪洲綠泱泱的農田前,透過 YouTube 對你說。 8 月 7 日,他們要在這條百年埤圳的源頭、濁水溪的堤防上,舉行「全島護水大會師」。 Read more

[編輯報告] 昆蟲旅館, Check in !

你知道嗎?如果有心,你也可以邀請各種昆蟲,到你家的院子、陽台或農田來作客!

在歐洲,在英國,只要仔細尋找,你可能會在庭院、森林、農場,甚至農夫市集空地,看見一幢幢最新、最潮的微型建築—-昆蟲旅館。

「在健康、沒有噴灑農業除蟲的生態農場或庭院裡 ,至少有幾百種不同的昆蟲種類。有極少數的昆蟲會嚴重地毀壞農作物,我們稱牠們為『害蟲』;相對的,也有許多的『益蟲』是可以幫助農夫控制害蟲的數量」,上下游作者張聖函說。

因此,在永續農業中,這些益蟲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牠們可以用來幫助生態平衡和達到病蟲害防治的效果。為了保護這些益蟲並提供其更好的繁殖環境,人們開始幫助這些益蟲們,建造適合牠們居住的旅館。

聖函在德國拍下了許多昆蟲旅館,細看照片,真是造型各異、別有洞天!他解釋:

「旅館必須根據不同昆蟲特性來製作,每個空間則要迎合不同的昆蟲的喜好做設計。例如,有些材料會塗上特定顏色以吸引特定的昆蟲。還有,昆蟲旅館必須用天然材料製作,不能使用化學噴漆,且以堅固耐用持久為原則,包括木材、樹皮、磚塊、蘆薈、乾草、黏土、樹枝、陶盆等材料都可以派上用場。」

Read more

[編輯報告] 新竹二重埔,少年仔割稻囉!

星期三,來到新竹二重埔阿燈大哥的田,參加割稻體驗活動。

春天時由一群年輕朋友一起種下的「新厝香」桃園三號,相約在這天來收割。稻穀粒粒金黃飽滿,捧在手中嗅聞有著芋頭的香氣 ; 提供種苗的桃源農改場的楊志維,也來為這支將參加「經典好米」競賽的新米打氣。

割稻後,阿燈特別借來一台用腳踩的人工脫穀機,讓大家試做。

青平台的韋賓、美台團的阿國與同事、輔大生命力新聞的暄昀、台北教育大學的俊博、清大的冠呈…日頭赤炎炎,大夥手腳並用,一畦接著一畦,把割下稻穗喂進了轆轆作響的脫穀機肚裡,忙的不亦樂乎。

一邊,淑鵬、建泰正捆扎稻桿,要用來鋪墊在以厚土種植法栽植的社區菜園中。

之後,上下游的作者,新竹工研院的陳建泰,帶我們去看由他規劃的工研院 CSA 社區協力農業的測試點。

「測試農場」位於新竹縣竹東鎮鄰近國道三號 93 公里處,面積約 0.2 公頃,距離工研院 2.8 公里左右。「環繞工研院與科學園區周邊已然形成了一個高密度的中產階級住宅區,它的人口結構與地理位置,提供了二重埔社區協力農業豐饒的沃土」,建泰解釋,因此,他在這裡做了一個試驗:

Read more

[編輯報告] 黃蝶, 溪谷, 巨石…和靜慧一起, 溯溪而上

夏季端午前後,美濃的黃蝶翠谷出現了ㄧ道流動的黃綠色帶:整個溪谷飛揚的的蝴蝶,像是「黃色的葉片」一般,輕飄飄的旋舞著。

孕育黃蝶的雙溪,上游由數條溪流匯集而成,它不只滋養了美濃,也化為作家鍾理和筆下的文學場景。

整個這地方又深邃,又幽靜,河雙岸有兩巨石巍巍相對,有如一道關門。門很窄,很陡,水急如瀉。一出關門,河道放寬了,因此水勢便慢下來。河裡大石縱橫,就像一群出了欄門的牛,摩肩擦背。兩岸的喬木,環拱如蓋,下面清風低迴。藤長而大,狀似虯龍,一直垂到地面。      —鍾理和,《笠山農場》第二章

在鍾理和一生最重要的小說作品《笠山農場》中,詳細描繪了匯入雙溪的「磨刀河」–又稱水底坪–幽深、壯觀的溪谷和巨石。

今年三月開始,美濃愛鄉協進會的邱靜慧,與朋友們以「徒步溯溪」的方式,首度走進了鍾理和筆下的這條文學溪谷,她寫著:

「三月攀到天際的血藤老莖開著杯狀紫紅花朵,因為難得一見花期又甚短,夥伴直呼幸運。到了六月已經是果期,一旁卻也悄悄地綻開了毬蘭。四月全台最乾旱的季節,水底坪卻意外有許多小水潭,一隻等候多時的蟹終究用大螯捕到了溪魚當作早餐,潭水裡的魚蝦持續等候著天雨,連繫起他們個別的棲所。」

Read more

[編輯報告] 716 重返凱道,農產好物大放送


 

 

 

 

 

 

 

 

 

 

 

 

716 、717 農民重返凱道的週末將至,週四下午,台北的朋友們率先收到了來自台灣農友的珍貴禮物:新竹璞玉的東海米、高雄美濃的清香檸檬。

總計 400 份農友的好禮,已由台灣農村陣線的農青們,在台北捷運忠孝復興站分送給了城市的民眾。另外還有 600 份,特別保留到 717 早上八點於凱道「凱稻向陽」活動後發送。

收到這份特別的禮物,許多台北市民相當驚喜,紛紛停下腳步,細聽農青們解說,為何716農民要上凱道、以及「城鄉連結」的重要性。

城市的食物,來自農友們不分寒暑的耕耘和照料,但這些勞動的過程、作物的生長、收成的好壞、農村的甘苦,卻常常是城市居民看不見的。發起 716 活動的台灣農村陣線、捍衛農鄉聯盟,特別透過這項「土地與餐桌:城鄉鬥陣行動」贈送市民來自各徵收區的農產品,希望透過城市、鄉村的連結,邀請更多人一起關心糧食安全、永續水資源、土地正義的議題。

「農民為了捍衛土地、保護我們的糧食安全而走上凱道,值得我們的關注與支持」,現場一位中年媽媽說。

三十多歲的計程車司機,趁休息時間走來關切,「土地係農民一世人ㄟ財產,嘛係祖公仔產,政府攏無問農民ㄟ意見,就欲來徵收,實在係無合理!」

Read more

[編輯報告] 桃源香梅,Dama 和 Gina 的好滋味!

 

 

 

 

 

 

八八風災之後,留在高雄桃源區勤和部落的布農族朋友,決定要用與自然和好的方式,重建部落農業生計。

他們摘採不使用殺草劑與農藥的無毒青梅,做出無防腐劑與人工香料的「桃源香梅」,今年已經步入第二年。在Dama跟Gina們(爸爸、媽媽們)的用心製作下,七月份推出了「米如呼的好滋味」:脆梅、梅精、Q梅、梅子果醬,品質與風味都更加成熟。

在各種梅子產品的加工過程中,部落農友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組織、分工模式,經過不斷嘗試,與一連串精細的工序後,才能讓梅子得到不同風味的最佳表現。兩年下來,農友掌握了分工、製作的技術,勇健地邁向了自主重建的道路。

這項支持產業轉型的「小農復耕支持計畫」,經費是由浩然基金會支持設備、資材等經費,並有專員陪伴,農業課程部分,則是由高雄縣社會處委託旗美社大安排。去年即進來部落協助的「台灣農村陣線」成員陳芬瑜表示,希望這個計畫最終能達成有機耕作的轉型,不只能讓小農獲得利潤,也讓與土地緊密連結的農耕,能以對土地友善的方式進行。(相關報導請見鄭淳毅

陳芬瑜說,各界朋友的支持,是「桃源香梅」米如呼好滋味轉換的最佳酵酶,將讓新生的力量得以更平穩的展現與前進。

以下是來自陳芬瑜的報導。

「米如呼」位於玉山南麓、荖濃溪畔,是南橫公路上的布農族村落。 Read more

[編輯報告] 懶惰農夫 x 田園藝攻隊

位在台南縣後壁鄉的土溝村,長期以稻作為主業,是台南縣的穀倉之一。

一如台灣許多農村,土溝也歷經了傳統農業式微、人口老化、村落瓦解的過程,直到 2001年,一群年輕人成立「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踏出了環境自力營造第一步。04年,南藝大曾旭正老師帶領學生進駐土溝村,透過「為水牛起厝」空間 改造活動,與在地老農、村民一起推動社區工作。

自此,一群南藝大的少年仔在此發芽,也在此扎根。

「從沒錢、沒人、沒材料的原點出發,到積極串聯社區、農地、農人、青年,我們思考著農田產值轉變的可能性」,畢業於南藝大、籌組土溝文化學堂的呂耀 中說,「推動社區型支持農業若是靠一張嘴說,很難讓社區的阿伯阿姆了解,因此我們決定以實際行動,改變居民對慣行農法的信仰。」

今年春天,耀中加入了實際耕作的行列。

租下了一分四的稻田,以自然農法耕作,沒有施用化肥農藥,耀中自嘲是一個「優雅的懶惰農夫」,其實他是很勤快的,又耕又寫。從整地、施肥、坯土、插秧、除草,到 6月22日第一次收割,耀中的耕作筆記,記錄了老農對這個「高學歷菜鳥農夫」的趣味點評:

「阿你這樣是要搬到甚麼時候?種田也要用頭殼!」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