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上下游說明文件

分類: 上下游說明文件

上下游的「市集」,想要更開放的經營

上下游新聞市集開張以來,「新聞」的部分跟大家設想的比較接近,只是有許多技術問題剛開始造成困擾,但慢慢的修正補強後,慢慢的上了軌道,加入作者的朋友們,讓我們非常感動,沒有稿費的自動自發書寫,每篇都十分精彩,這是每天超時工作得到最大的回報!

至於「市集」的部分,在開站後讓我們重新有了很多討論。在上下游籌備的過程中,原本我們打算作網路上的集市,就是廣邀各界農友一起來這裡擺攤,但後來發現,好像也不少好的平台都有在做類似的事情,所以,已經有名的產品並不缺這樣的通路,反而是很多農作,因為各種因素,無法順利的開發成產品,

所以,後來我們就決定,要以「開發產品做為解決農業問題」的這個方向,來經營市集,也就是主動針對我們認為需要解決,或者需要共襄盛舉的議題,進行主動的產品開發,因此也就有了「回家李」與「小麥練習曲」這兩個主題產品。

等到網站開張了以後,才發現,我們這樣的市集經營模式,好像有點不足,一方面,會有農友來詢問,是不是可以一起來這個網路市集「擺攤」?也有消費者反應,禮物區的產品看起來都很精彩,不能購買很可惜,也有很多季節性的蔬果,需要大家一起共襄盛舉的,在我們原來設定的經營模式下,似乎都無法做點什麼。

所以,我們決定來修正上下游「市集」的經營方向,慢慢的朝向開放的模式經營。

Read more

上下游的欄目說明

親愛的作者:

上下游的新聞平台,共有吃好吃、吃安全、去旅行、種好田、愛農村&愛地方、農小學、綠生活、系列專題共八個欄目。

當您在「編輯器」貼好文章和圖片後,請依文章的分類,將文章勾選在以下其中一個欄目的分類中,盡量避免重複勾選,分別說明如下: Read more

很抱歉,我們要延至8月22日開站

親愛的各位朋友:

因為程式開發的困難超過預期,進度不如預期,很抱歉我們沒辦法在8月1日順利開站,目前確定在8月22日(星期一),無論如何一定開站,剩下這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們會繼續努力衝刺,感謝大家這段期間的支持,感謝!

[ 如果,你能為農業做一件事 ] 訪調工作坊 招生

* 感謝大家踴躍報名! 報名人數已經額滿,未來我們還會舉辦其他場次,如果您對本課程或以後活動仍有興趣,可email給慧仙 ( chiang.hueihsien@gmail.com ) ,謝謝!
在農村、在城鄉交界地帶,許多生產者透過耕作、勞動,連結人與土地的友善關係 ; 在城市,居民透過農夫市集、合作社、友善小店,直接面對生產者,以綠色消費支持農業。
但在同時,我們也不斷面臨農地休耕、糧食自主、食品安全、水資源…等等結構性問題的挑戰。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關連的糧食因果網絡中 ;
在這個美麗的島嶼,在河流的上下游,是我們共同的生活,共同的未來。

因此,我們想邀請你,來參加我們的工作坊   一起來思考,與行動:

  • 究竟,我們對農業的未來,有什麼想像?
  • 如果,你可以為農業,做一件事?

由上下游 News&Market 新聞市集、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主辦,台灣農村陣線協辦,我們希望透過 [ 如果,你能為農業做一件事 ] 訪調工作坊,召集更多有心援農的朋友,與我們的講師、資深記者一起,直接接觸農村、農業、生產者,進行一手的影音、文字訪調計畫。

在這次工作坊中,講師將分享他們正在進行與即將展開的訪調計畫,並與學員分享,在訪調進行之前,必要的準備與所需的紀錄技巧。(攝影/郭志榮)

[工作坊主旨]

透過講師、資深記者的分享,培育更多關注台灣農業、農村、食物、友善土地生活方式的年輕朋友,投入相關的訪調行動與記錄。

[工作坊目標]
1. 提案:學員提出自己的想法,諮詢講師相關資訊,發展出具體可行的訪調計畫。
2. 行動:學員針對感興趣的主題,加入訪調計畫,成為上下游News&Market 的志工記者,由講師進行指導。
3. 發表:學員的訪調成果,歡迎日後在上下游 News&Market、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做發表。

 

[工作坊時間]
2011 年 7 月 30 日  週六下午14:00-19:00

[報名日期]
即日起至 7 月 29 日,額滿為止

[報名條件]
認同友善土地的理念,並且對文字、影音訪調紀錄有興趣者,歡迎報名。
本課程全程免費。

[報名方式]
線上報名  請點此填寫報名表格
電話報名  蔣小姐 0935-567-612

[講師簡介]
管中祥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主持人
楊儒門  248農學市集創辦人、猴硐農學園主持人
郭志榮  公視資深記者、知名部落客
黃哲斌  知名作者、前中國時報調查室主任記者
許淑惠  巴布薩音像故事農場製片人
姚量議  台灣農村陣線成員
汪文豪  天下雜誌資深記者
馮小非  溪底遙學習農園創辦人、88莫拉克新聞網主編
楊鵑如&陳家豐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記者
蔣慧仙  上下游 News&Market 網站主編

[培訓主題]
1. 從產地到餐桌:食材來源、食物哩程、在地小農&校園食育之調查計畫

2. 上下游流域調查計畫:台灣流域的在地物產之調查計畫

3. 友善生產基地訪調:農作&農事體驗、生產者&生產基地之訪調

4. 針對以上主題,相關公民影音紀錄、個案的研究

5. 開放提案

[工作坊地點]
天下書香花園
地址:台北市建國北路二段6巷11號
電話:02-25061235
交通: http://ad.cw.com.tw/garden/main6.htm

[課程資訊]
詳見:上下游 News&Market 部落格 https://blog.newsmarket.tw/

[主協辦單位]
主辦: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上下游 News&Market
協辦:台灣農村陣線

關於我們─認識上下游News&Market

一、上下游News&Market簡介

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是一個關心農業,以及友善土地議題的社會企業,我們主要推動下面三項工作:

(1)建立一個關注農業、食物與環境議題的網站,一方面聘請專職記者進行專題報導,同時也邀請各界作者,在此發表包含食物、耕作、農地保存、食育教育、綠能生活的文章,交換更多元的訊息。

(2)主動進行農產品開發,提供給消費者健康的在地食物,也讓農村的經濟更活潑。

(3)提供其他對友善土地有幫助的相關產品,讓消費成為改變的力量。

二、上下游的創辦人

上下游新聞市集是由汪文豪、莊惠宜、馮小非、蕭名宏、蔣慧仙、楊偉林共同創立。六位創辦人分別來自媒體專業、農業耕作、生產製造、編輯採訪、網路科技、工藝創作等領域。

三、上下游的工作者

上下游目前共有幾位全職工作人員,也有很多志工好友協助,主要的幾位工作者為:

新聞主編:馮小非

資深記者:汪文豪

產品服務:章雅喬

行政服務:游季臻

網站營運:莊惠宜、蕭名宏(兼美術編輯)

協力志工伙伴──

很幸運的,我們有很多朋友義務分攤了很多工作,例如協助小麥練習曲研發的嬿蓉,協助設計的 miru,協助攝影的奚浩,幫忙行銷的小吵,提供工作者美味食物的偉林與姜樂靜,幫我們班貨到3樓的新竹物流大哥,還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四、上下游的新聞平台:獨立的調查報導,多元的訊息提供

(1)自聘記者,進行農業、食物安全等公共議題的獨立報導。

目前我們已邀請前天下雜誌資深記者汪文豪,加入上下游的新聞團隊,製作關於農業與食物的專題報導,另外,也有其他記者義務參與專題製作。

為了免於外在力量的干擾與介入,我們保證絕不會接受所謂的「業配新聞」,亦即,我們不接受由廣告主付費購買、指定配合報導的內容,以便能觀獨立的進行採訪報導。

(2)建立一個開放的、分享的平台

除了自聘記者的專題報導,我們的網站也歡迎各界朋友一起來參與!任何關心農業或食物議題的朋友,都可以來這裡申請帳號,加入作者的行列,發表文章,分享您對農業與食物的想法。

除了訊息開放,我們也設計了一個機制,讓讀者、生產者、作者之間有互相交流的機會。當作者在此發表文章,讀者如果喜歡作者的觀點,可以按「讚」,每 一個「讚」都能讓作者得到「點數」的鼓勵,累積到一定程度的點數時,就能得到台灣各地生產者提供的「禮物」,感謝作者們願意關心農業與糧食議題。

透過作者、讀者、生產者的友善互動,讓在都市的寫作者與在鄉村的生產者之間,有了互動的橋樑,也讓閱讀成為更積極的行動!

五、上下游的網路市集─小農的雜貨鋪

農業是人與自然的交界,對土地友善的耕作模式,就能夠保護自然環境,同時也生產出自然豐富的食物,讓消費者健健康康。多數的農耕產物都不耐儲存,所以我們想進行產品開發與加工,讓自然的好產物可以被更多人購買、分享,農人就能夠安心的繼續照顧土地與作物。

我們的網路市集平台,是一個小農的雜貨鋪,收藏的都是大家用很好的農產品做出來的手藝作品,無論是生鮮或是加工產品,都使用令人放心的態度好好製作,希望大家喜歡。

六、上下游自己開發的產品─回家李與本土小麥系列

2011年,我們選擇了兩樣農作物,作為積極推動的方向。第一,是紅肉李,第二,是台灣的本土小麥。

(1)回家李─讓農人安心回家裡,照顧健康果實

台灣的部落有許多紅肉李果樹,他們強健、耐旱,無須噴農藥或過度施用化學肥,就能夠好好的長大,這樣的果樹比起嬌嫩的水蜜桃或梨子,都更容易無毒栽培。可惜,紅肉李因為不耐儲放,一旦道路因雨不通,全面紅熟的李子就無法下山,農人也就沒有收穫。

另外,也因為採收運送難度高,農人無法自行處理,只有便宜的全交給盤商,導致收入微薄,也無法養家活口。長期下來,農友只有兩個選擇:一是砍掉李子 樹,改種其他更高經濟作物但對環境較不利的作物,如高山蔬菜、薑或用藥較多的水蜜桃等,二是離家打工,把山林租給平地人,種植上述高用藥高單價的作物。

這兩種結果都是我們不樂見的,因此,今年我們嚐試以紅肉李為主題,以公平價格向農友契作,嚐試開發成健康的果乾、果醋、酒等產物,希望透過這個行動,能「讓農人安心回家裡,照顧健康果實」。

因此,我們以「回家李」來命名紅肉李的相關產品,我們覺得家,就是要有大人小人,大 豬小豬,天地自然生生不息,也以此發展包裝設計,表達這個想法。

(2)小麥練習曲與本土小麥餅乾──

台灣一年從國外進口約110萬公噸左右的小麥,幾乎與我們吃的米差不多。很多人以為小麥一定要從國外進口,但其實,台灣在日治時期曾經大量種植小麥,只是太久沒有種植,所以幾乎百分之百都由國外輸入。

小麥屬於粗放旱作,缺水的時候也能生長,加上生長過程較不怕病蟲害,適合大面積的無毒栽培,在環境不斷惡化的今日,如果我們能重新在台灣廣植小麥,不但可以有穩定的糧食,也可以讓土地更清潔。

抱著這個想法,喜願麵粉的施明煌先生近年努力推動本土小麥栽培,結合了一批認真的農友,種出無毒小麥,並成功碾製成麵粉,期望逐步取代進口麵粉。

為了一起推動本土小麥種植,我們設計了「小麥練習曲」系列產品,針對本土小麥的味道,找出適合的食材與配方,通通準備好,您只要按照說明書,將食材混合,用自己的雙手搓揉成型,就可以作出美味健康的食物;同時,也讓更多的小麥,有機會在台灣落地生根。

另外,我們也一起合作生產了立刻就可以吃的本土小麥餅乾,讓大家可以更方便的支持本土小麥!

七、招募「共同辦報人」─支持台灣第一個以食物與農業為主的專業新聞媒體

為了打造獨立客觀的新聞媒體,我們不接受「業配新聞」(由廣告主支付費用所製作的新聞),也不希望以刊登商業廣告為主要運作收入來源,因為一旦報導內容與廣告主的利益衝突,可能就得面臨撤新聞或撤廣告的兩難,一旦長期仰賴商業廣告,往往新聞只好為了廣告而修正。

不論是農業、環境或食物,都關係著我們的幸福與下一代的未來,唯有獨立客觀的訊息,才能幫助我們瞭解食物的真相,監督政府制訂好的政策,也讓我們作出健康的選擇。

因此,誠摯的邀請您成為「共同辦報人」,透過一年300元的支持,讓上下游的新聞平台能持續獨立運作,這份資源,將用來聘請記者製作獨立專題報導,以及維護平台運作,打造台灣第一個以農業與食物為主的專業新聞媒體。

上下游新聞平台運作至今已經滿一週年,閱讀週年報告,請點選這裡閱讀

要加入共同瓣辦人,請點選這裡

八、上下游News&Market資訊

網址:www.newsmarket.com.tw

服務地址:40348台中市西區五權西二街104號3F

Email:info@newsmarket.com.tw

電話:04-23783835

傳真:04-23783616

上下游邀請您加入禮物團

親愛的農友及關心農業與環境的朋友們:

為了讓更多人瞭解農業或是環境議題,持續的文章寫作、交換討論,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往往農忙起來,想要「半農半寫」或是「勤耕雨讀(寫)」都成了很難實現的理想。所以,我們成立了這個平台請見「上下游news&market」 的說帖),希望鼓勵各方作者,能夠一起來關心友善土地的訊息,協助農業發聲。

為了鼓勵更多作者,一起來關心友善土地的訊息,在這個網站中,我們設計了一個閱讀機制,如果讀者喜歡一篇文章,就可以按「讚」,每按一次讚,作者便可以得到一定的點數,集合點數後即可兌換您提供的禮物。因此,閱讀也成了串連寫作與生產的有機橋樑。

而為了感謝作者願意花時間精神採訪寫作,我們很希望能夠募集友善土地的產品,作為給作者的禮物。不論是自產的生鮮蔬果或是農產品加工,手工製作的明信片或果醬,民宿體驗、特殊風味餐或飲料,以及各種對永續生活有幫助的產品…或是與農業與環境主題有關的創作,都想拜託您提供,數量不限,心意無限!

您提供的產品,會在網站上有一個專屬頁面,會有特定的版面編排,詳細介紹您的產品與聯繫資訊,作者累積一定點數後可以指明兌換,另外,其他的讀者也都可以直接跟您聯繫。為了感謝您付出提供,我們將在網站上,每週輪流介紹一位生產者,跟大家分享經驗,也讓更多人認識您的產品或者作品,真的很感謝!

除了提供禮物,也歡迎您成為作者,書寫跟農業食物相關的文章,也有機會能換得其他生產者的禮物喔!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