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編輯報告] 果本山農,種出「與自然和好」的梨

[編輯報告] 果本山農,種出「與自然和好」的梨

幾個月前在喜願小麥的音樂會上認識智偉同學。那天他們的三人樂團演出,他負責打手鼓。演出後和智偉聊天,他提到:想要開一個不一樣的水果行,幫中部農友賣水果!

當時乍聽之下,以為是一個熱心青年想協助農友解決產銷問題,打算直接跳下去作,但是,水果行已經那麼多,怎麼作呢?

後來,陸續在台灣農村陣線的夏耘訪調、716凱道遇到智偉,瞭解更多他的想法,發現,經過這一兩年他密切的在東勢農作現場與農友學習、互動,他要作的真的是一件很不同、也很不容易的事:協助農友建立友善的產銷平台。

他希望農友以草生栽培用心種出的寄接梨,能夠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也讓每一位消費者都能認識水果的生產者,建立信任、支持的關係。

前兩天,接到智偉的來信,這個平台真的建立了!它叫做「果本山農組合」,真是一件值得令人高興的事。

我吃過果本山農的水梨,真的是甜美多汁、沁涼消暑,因為種植的農友們,可都是身經百戰的東勢水梨達人,他們堅持用環境友善的方式照顧梨園,這個組合背後還有什麼故事呢?智偉在信中說:

就在今年,與一群默默嘗試友善耕作的農友,關心產業永續發展的資材行老闆以及在地的社區工作者,我們一起組成了一個產銷平台。

名字,就叫做「果本山農組合」。

「果本」,之所以叫做果本,是因為在東勢地區水果產業其實支撐起一整代人的生計。這裡是台灣最大的寄接梨產區(面積1500公頃以上),也是甜柿、葡萄、柑橘類的重要產區,走在東勢街上,各式各樣的農機行、肥料行、農藥行、花苞行、鋸行、打鐵行…都與水果產業脫不了關係。說東勢是一個「以果為本」的農鄉,或許並不為過。

「山農」之所以以山農為名,則是因為「做山」是東勢農民生存的依據。在這些說著大埔腔客語的農民們身上,銘刻一整套面對山林的知識,客家話說「做山打林」,正是東勢農民在山林中拚搏的寫照。我們也必須承認,這之中不乏人的生存與山林母親之間的矛盾與衝突,而我們,正是想要在之中尋求一條人與自然的和解之道。

「組合」而以組合為名,想說的其實是:我們不只是一個人!雖然目前組織很小,一開始也必定很小,但是追求集體的共善是我們的核心價值。

我們的目標,是想要建立一個屬於農民的產銷平台。特別在友善環境的產銷上,過去往往是個別小農的單打獨鬥,缺乏一個能夠提供消費者穩定而高品質的友善產銷平台。

我們想做的正是這件事。我們的第一步,就是現在呈現在各位眼前的「寄接梨」。這裡面每一顆梨都是農民一年來的辛苦結晶,也印刻著團隊成員半年多來的摸索、試誤與成長。

誠摯地邀請大家,來吃一顆與自然和好的梨。

果本山農組合:http://mountfarmer.blogspot.com/

果本農友曾榮滿

One commen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