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鄭成功時代,便開啟了曬鹽的歷史,於台南、高雄、嘉義等地區,因為寬廣的平原地形及穩定的天氣,所以有豐富的天日曬鹽文化,但是隨著人力成本的高漲,台鹽公司於2001年,將所有鹽場廢曬,改為進口澳洲海鹽,也將食用鹽全面改由苗栗通宵的電透析法製出結晶鹽。
位於嘉義布袋的「布袋嘴文化協會」,自2008年開始,規劃將古老的洲南曬鹽場重新開啟,並透過社區的力量,將老鹽工的曬鹽技術傳承,也復育鹽田生態。一方面紀錄和實踐即將消逝的天日曬鹽工法,二方面也結合天日鹽,開發地方文創產品,創造活化社區的可能。
目前已推出霜鹽與鹽花等數種產品,歡迎大家多多支持台灣本土的日曬鹽!(購買請按這裡:http://www.newsmarket.com.tw/shop/?product_tag=sunshine-salt)
雖然從2008年便開始復興曬鹽,但產量並不穩定,一直到去年,才開始有一些質量都很穩定的日曬鹽,布袋嘴文化協會的夥伴們從包裝設計到文案撰寫到開發通路,都是自己一步一步摸索而來的,雖然一切都還未成熟,但很努力地要將心血結晶介紹給更多人認識。
協會總幹事蔡炅樵說,鹽田復育了一段時間,才好不容易可以有一點點產量,所以也還在摸索,不敢說提供了最頂尖品質的鹽,但他認為,日曬鹽的特色在於,各個地方的鹽會有各地的風土特色:「水、土、風、光」(海水、土地、季風、陽光)是讓各地的鹽風味不同的四大元素,所以非常希望大家可以給台灣的天日鹽機會,讓大家多多認識台灣本土的曬鹽文化!
目前已推出霜鹽與鹽花等數種產品,歡迎大家多多支持台灣本土的日曬鹽!(購買請按這裡:http://www.newsmarket.com.tw/shop/?product_tag=sunshine-s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