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轉載】災後兩年,食物與小農專題(1)蔗肥糖香,有機重建

【轉載】災後兩年,食物與小農專題(1)蔗肥糖香,有機重建

莫拉克新聞網從8月8日開始,將連續推出「災後兩年,食物與小農專題」,作為邁向災後第727天的開始,關於這個專題,記者寫道:

「發生於2009年8月8日的莫拉克風災,即將在今天屆滿兩週年。在這兩週年之間,莫拉克獨立新聞網以每天至少一篇新聞的方式,與大家一起共度了災後的726天。於我們而言,與其說2011年8月8日是「八八水災兩週年」,它更像是「災後的第727天」,是悠長的重建歲月中,一個不大不小的紀念日…………….

災後重建的路途上,百廢待舉。直至今日,仍然有許許多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需要被抗議、被爭取、被改進。但除此之外,我們注意到,有許多重建區的朋友不約而同地以「食物」–這個再平凡不過、每個人每天都需要面對、都要吃的項目–做為災後重建生活與產業的第一步。

這樣的現象也許是因為莫拉克災區多位於農鄉,受災農戶很自然地以自己最熟悉的農產與食物作為災後重建的方式;但也有可能是,受盡創傷的土地所重新滋養的作物帶有平凡而安撫人心的力量,以至於大家不約而同地帶著有機作物與優質食材走上重建的長路吧?」

image

五里埔農友鄧素琴。

莫拉克獨立新聞網從今天開始,將推出災區的「食物與小農專題」,希望以報導在地食材、記錄小農耕作的方式,與大家共同度過八八水災兩週年這個令人難忘的日子。由荖濃溪下游的六龜,南子仙溪下游的甲仙開始,我們將為大家呈現這兩個地區的小農耕作與產銷嘗試過程;接下來,我們將回溯到荖濃溪上游,為大家記錄原鄉重建的點滴甘苦。

位於荖濃溪的另一側的屏東縣,也是我們週年記錄的重點,以養殖和果樹種植為主的屏東平原,以及由原鄉來到平地的長治百合居民如何以優質食材重新出發。最後,翻過中央山脈,我們將帶大家看看大鳥、歷坵、香蘭三個台東部落如何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走上重建道路。

為期將近兩個禮拜的八八週年重建專題,希望帶大家認識不一樣的莫拉克災區,也以這種方式,向所有在平凡無奇的每一天中辛苦致力於重建工作的每一位夥伴致敬。

蔗肥糖香,有機重建:五里埔小農鄧素琴專訪

「我在想,是不是天公伯知道我們孩子大了,不用去刨竹筍了,所以就把我們的山收收回去了。」兩年前,曾於莫拉克風災中發生大規模土石流、造成甲仙山區嚴重災情的獻肚山脈靜靜地環繞,居住在五里埔的農民鄧素琴一邊採收龍鬚菜,一邊淡淡地說出這句話。

根據農委會的資料,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造成全台農產損失達到49億3203萬元,包含農作物損失49億2455萬元,農作物被害面積 8萬2408公頃。這些驚人的數字也許太過巨大,讓人不太容易對此產生實際的感受,卻是每一個災區農人兩年來時時刻刻都須面對的現實。

「整座山都崩掉了,哪裡還有地方可以割竹筍?八八水災之後,我們將近一年都沒有收成,都要靠兒子寄回來。」鄧素琴的子女每一個都在外地工作,有一位在高雄客運當司機的兒子,常常在休假回家幫忙農事。「作農有夠辛苦,做這個會餓死,我們兩個人每天做到要死,一個賺沒兩萬塊。我寧願他們不要在家,千萬不要回來作農。」

與台灣大多數的農民相同,鄧素琴雖然與丈夫努力不懈地在山區耕作,卻將自己的孩子全都送離農村,要他們「去外面賺錢」。「我們要是給人(一般中間商)收,他們開的價錢,老實說,給我們工錢都不夠。是這兩年有給微風市集收,給微風市集的話,當然說不上賺什麼大錢,但起碼讓我們工錢是有夠啦!」

「做對的事情」:聽廣播,作有機

位於高雄市區的微風小舖,是鄧素琴銷售自己農產的管道之一。早在莫拉克災前,微風小舖的農友與工作者便已以「市集」的形式擺攤多年,並於2010年開辦實體店舖,讓消費者能與生產者面對面建立真實人際連結、並享用健康無毒的農產。於災前便在市集擺攤的鄧素琴,於災後更加堅定了有機耕作的理念。

「我不是八八水災之後才轉作有機的,只是水災之後,我更覺得自己做的沒錯。」台灣的有機風潮在近二十年來慢慢興起,許多消費者仍在慢慢接受有機農產耕作、對土地友善等等觀念,鄧素琴卻比別人更早就開始這條不容易的路。

「很多年以前自己在聽電台的時候,有聽到南投吉園圃的人上電台,聽到他們說一些有機的方法,就想說我想要做,我想要自己來試試看。」沒有太多掙扎與曲折的轉作過程,鄧素琴開始以有機方式耕作的歷程簡單地令人咋舌。

「我就覺得有機這是一件對的事情,就去做了啊。想想看,你噴農藥,先不要談消費者怎樣,第一個聞到的就是我們自己,我們最毒!我兒子也都很支持我,說這樣對身體好。我後來也有去旗美社大上一些有機的課程,慢慢學,慢慢做。」

說起來輕描淡寫的過程,實做起來當然絕非鄧素琴講的如此輕易。「當然不容易啦!光我們家前面這些二期稻,也沒幾分地,我光插秧用的有機資材就花了五萬塊。然後有時候有機認證要寫一些記錄……太難了,我不太會寫,都要請社大的人教我。」

台灣南部的二期稻作因播種期適逢盛暑,容易招致蟲害水患,即便以慣行農法耕作,成本都較一期稻作來得高,更何況是講究不施用化學藥肥的有機耕作方法。雖然如此,鄧素琴依然堅持有機耕作的道路,並同時種植龍鬚菜。「龍鬚菜本來就不太需要打藥啦!」與此同時,休假回家的兒子正在整理紅豔的荔枝,準備送到花蓮進行無毒檢驗。「這些荔枝也是我們自己種的,也是做有機的。」

IMG_5869 IMG_5875
(左)有機的二期稻作,耕作十分不易。(右)即將送到花蓮做有機驗證的荔枝。

手工黑糖,得來不易

除了稻米、蔬菜這些一般的農產之外,鄧素琴以往最常被關注的農產品項,其實是以自家甘蔗熬煮的手工黑糖。在手工黑糖的產季,「素琴姐的黑糖」就擺在甲仙的南橫三星遊客中心架上最醒目的位置;在高雄微風小舖中,鄧素琴的名字也同樣與手工黑糖連在一起;連甲仙地區的工作者在思考莫拉克災後五里埔產業重建的契機時,鄧素琴的手工黑糖與舊式「糖部」都是眾人專注的焦點之一。

「開始做黑糖,其實是因為我先生的姊姊在做。我先生老家在南投水里,兄弟姊妹很多,每一次我跟我先生回去,二姐就會自己做手工黑糖,讓每個弟弟妹妹一人拿一包。」長姐給弟妹的溫馨伴手禮,是鄧素琴開始學做黑糖的契機。「我們大家都很喜歡那個味道,而且二姐年紀大了,每年都讓她作黑糖很辛苦,我就想我自己也要學做看看。」

「結果不要說煮不煮得起來,一開始連甘蔗都種不起來,蔗種不夠多啦。」甘蔗與其加工品蔗糖是台灣百年來重要的出口產品之一,種蔗技術卻多由台糖公司所擁有,一般民間小農竟然已經難以覓得種植甘蔗的種子與技術。

「本來我是從二姐那邊拿種子回來,但是種不太起來,我久去離高雄近一點的地方,去台南仁德的台糖土地拔,後來又找台糖的現場主任,拜託他拿種子,然後又請教他怎麼種,這才把甘蔗種起來。」

「甘蔗好不容易收成了,頭兩年我又一直煮失敗。煮失敗就是煮起來很硬,像磚頭一樣,不然就是會焦掉。我後來想想,是因為我每次回二姐那邊都沒過夜,其實我沒看過整個完整的過程,火候跟時間都不知道怎麼控制,才會煮不起來,所以還特地請二姐的孩子從南投來教我們怎麼煮,才成功。成功沒兩年,又遇到八八水災。」

「我的黑糖很純,什麼都沒加,台糖的都有摻石灰,才會變那個顏色跟口感。」鄧素琴自豪地說:「你只要一打開袋子就知道,這就是最純的味道。」打開「素琴姐的手工黑糖」,濃郁的蔗香撲鼻而來,切割成不規則的形狀,比市面上的任何一種糖類都香甜。「之前有一些團體說要幫忙推,後來也沒有下文,不過我還是要自己做下去吧?就算只有一點點也沒關係,我就慢慢做,也要改建糖部了。最大的煩惱就是……甘蔗都會被山豬吃掉啦。」

IMG_5866
等待收成的甘蔗。

特色黑糖產業,帶動產業想像

鄧素琴的用心耕作,在無形之中也帶動了五里埔週邊的產業想像。甫遷進五里埔永久屋的小林村民,也間接因為鄧素琴的黑糖產業而組成「野菜烹飪班」,一起到旗尾的大象山藥膳餐廳學習烹煮野菜。

擔任烹飪班班長的邦龍景表示:「因為師兄(甲仙文史工作者游永福)會帶遊客去看素琴姐的手工黑糖,看完以後大概中午了,卻發現附近沒有太多東西可以吃,都要把客人再帶回甲仙市區吃飯,覺得很可惜。然後又發現五里埔附近其實有很多可以吃的野菜,就想說可不可以組個類似部落媽媽廚房的組織,來規劃完整的行程。」

五里埔小林村民的野菜烹飪班雖然猶在發想、學習階段,卻是結合在地自然資源、週邊產業的最佳典範,也受到手工黑糖產業的啟發甚多。對此,鄧素琴表示樂觀其成:「很好啊,我有時候也會自己摘野菜來吃。」莫拉克災後兩周年,鄧素琴家族的有機作物與手工黑糖持續在五里埔山區默默生長,在推動重建的諸多力量中,也許不是宣傳最亮麗、資本最雄厚的一支隊伍,卻溫和、穩定而源遠流長。

IMG_5567
與素琴姐緊鄰的五里埔永久屋居民也開始思考以在地作物重建的可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