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阿不寫來的想法─關於市集與新聞的關係,請大家一起討論!

阿不寫來的想法─關於市集與新聞的關係,請大家一起討論!

在工作日誌寫下對市集未來經營模式的想法後,阿不寫了一則很長的留言,裡面談到新聞與市集的關係,一直也是我們在思考的,想先貼出來給大家看,我們一起來想想,市集與新聞之間是否還能有更多活潑的關係?

關於『上下游的「市集」,想要更開放的經營』的一些想法

文/阿不

一直知道上下游是一個平台,

且平台切割成兩個部分「新聞」與「市集」。
然而這兩個部分真的是那麼清楚分界嗎?(當然我是認為兩個都很必要,且需要分割)
我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商品,只能是商品嗎?(坊間連續劇、偶像劇、新聞頻道裡目前目前不多是一些置入性行銷,多數人還是愛看的要命。)

姑且,我們不一定覺得每一個產品的背後都一定有一個精彩的故事。
但從「打造台灣第一個食物與土地的專業網站」這句十足是廣告詞(或者宣言)的標語來看,
上下游的最主要、最重要工作不是就是設定在「傳達」的工作上嗎?(當然資訊的傳達是一種,但商品的真實價值、土地的使用情形與農人的精神何嘗不是我們想傳達的。)

那麼在網路市集的部分,

就應該從了解網路市集和實體市集的最大不同處開始下手,

在我來看網路市集和實體市集最大的不同在於:
網路市集可以提供出更多產品的相關參考資訊以及「思考空間」。
這件事是你在面對面和農夫交易時很難去達到的(你不會在買蘿蔔的時候,一手掏錢,又一手邊讀著一篇介紹你面前蘿蔔如何如何種植或該農夫的從農背景、因由等等的三千字介紹文章吧!)

沒錯,我的意思很簡單,
把市集也當成新聞般經營(只要能保證做到誠信、公開就好,即使是置入性行銷又如何。)

上下游不是就是要告訴大家「食物與土地」的故事嗎?
除了從新聞下手,
難道市集產品不是更直接、更重要的一環,
更要好好去介紹。

每一個產品可以有生產者的說明(諸如理念、生產基地、生產的想法、所操作的農法),也可以包含試用資訊(生產者直接提供樣品給上下游的某些作者,作者義務幫產品寫試用報告),當然更可以包含之後消費者的購買回應、問題發問…等等。

其中,尤其重要的還應該包括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互動—-亦即農夫開車親送?是社區支持型農業生產的,組織結構、運作方式是如何?農夫當天採收時碰到下雨了,水果吃起來可能比較水一點味道淡一點、消費者購買後給家人品嚐後的感覺…等等」。

我們仍舊應該把「新聞」與「市集」分開,
但我很樂見「市集」裡可以有更多的人情、問候、互動、故事、理念、精神或是各式各樣的酸甜甘苦…。

因為當我們推崇有機、環保、土地友善的時候,
我們是否也關心了那些仍處在第一線農藥風險的農夫了呢?
他們何罪?
而我們操作自然農法的人又何高尚之有。

用「紀實報導、紀實攝影」的精神,
真真正正的去把每一把青菜、每一塊豆腐、每一雙勞動的手的資訊傳達出來。
「新聞」或是「商品」,有誰比誰重要那麼或那麼清楚分割嗎?

阿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