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上下游的「市集」,想要更開放的經營

上下游的「市集」,想要更開放的經營

上下游新聞市集開張以來,「新聞」的部分跟大家設想的比較接近,只是有許多技術問題剛開始造成困擾,但慢慢的修正補強後,慢慢的上了軌道,加入作者的朋友們,讓我們非常感動,沒有稿費的自動自發書寫,每篇都十分精彩,這是每天超時工作得到最大的回報!

至於「市集」的部分,在開站後讓我們重新有了很多討論。在上下游籌備的過程中,原本我們打算作網路上的集市,就是廣邀各界農友一起來這裡擺攤,但後來發現,好像也不少好的平台都有在做類似的事情,所以,已經有名的產品並不缺這樣的通路,反而是很多農作,因為各種因素,無法順利的開發成產品,

所以,後來我們就決定,要以「開發產品做為解決農業問題」的這個方向,來經營市集,也就是主動針對我們認為需要解決,或者需要共襄盛舉的議題,進行主動的產品開發,因此也就有了「回家李」與「小麥練習曲」這兩個主題產品。

等到網站開張了以後,才發現,我們這樣的市集經營模式,好像有點不足,一方面,會有農友來詢問,是不是可以一起來這個網路市集「擺攤」?也有消費者反應,禮物區的產品看起來都很精彩,不能購買很可惜,也有很多季節性的蔬果,需要大家一起共襄盛舉的,在我們原來設定的經營模式下,似乎都無法做點什麼。

所以,我們決定來修正上下游「市集」的經營方向,慢慢的朝向開放的模式經營。

不過,在既有的程式尚未修正之前,也就是所有的運費仍然是統一計算的模式下,我們目前會先從「保鮮期較長,可以把產品放在我們倉庫寄售」的項目來進行,這樣產品可以一起集貨、出貨,也稍微減少了我們必須進貨就立刻需要付款的壓力,讓我們能走比較長的路。

感謝第一波共襄盛舉的農友,包含日月老茶廠、豆一昌咖啡、山野家、玫開四度玫瑰園…慷慨的提供產品,讓我們嚐試新的方向,其中日月與豆一昌咖啡還特別針對上下游消費者,末端價打九折,真的超感心!(市集增加的新品,請點選這裡 http://www.newsmarket.com.tw/Market_home.aspx

此外,我們也請程式人員開始修正,以便跟更多農友合作,但不需要把產品寄放在我們的倉庫裡,而是「網站接單,產地出貨」,這樣的模式就可以適用生鮮,或保鮮期比較短的農產品,或者季節性的產品。

如果各位農友生產者,對於在上下游的市集擺攤有興趣的話,歡迎您跟我們聯絡,我們目前對這部份還在摸索,如果您願意跟我們一起試試看,請寫信到info@newsmarket.com.tw 或者打電話到04-2378-3835 留下您的資料,我們會跟您聯繫,討論可能的合作模式。

今天是上下游新聞市集的滿月,謝謝大家的體貼、包容與陪伴,我們要邁向第二個月啦!

26 comments

  1. 翁愫慎 says:

    大家辛苦了,小韭的滿月感言讓這個市集的方向更清楚,大部分的農民都是老實人,網路行銷對他們而言太遙遠,可能需要更多的在地年輕人熱心協助.

  2. 藹文 says:

    加油加油,越來越棒了呢!
    原來辦公室設在書苑三樓啊,那下次我可以一併去探班一下,哈!^^

  3. 小非 says:

    翁老師跟藹文,謝謝你們鼓勵,我們是匆忙上路後,才逐漸看清楚路旁是山是海,也才知道,往後該坐船還是棄車步行,謝謝大家陪伴!

  4. 番婆 says:

    廣邀各界農友一起來這裡擺攤~~~這想法很讚!
    如果對各農市集都做訊息處理~~時間地點
    並邀他們寫寫農市集小新聞或如小地方有延伸~~~很讚的!

  5. 番婆 says:

    波伊特勒與霍夫曼得獎的理由,是他們於一九九○年代發現受體蛋白質(receptor protein),這種蛋白質進入人體後可分辨出細菌及其他微生物,啟動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也就是先天性的免疫力。史泰曼則是因為在一九七三年發現免疫系統中一種名為「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s)的新形態細胞而獲獎,這種細胞可幫助調節後天免疫能力,也是免疫系統的第二道防線,把微生物趕出體外。~~~~~~~~~~~~~~~~~~~~先天性的免疫力很重要!!!
    但~~壓力與過勞&委屈是先天性的免疫力的殺手吧?~~~看諾貝爾得獎者新聞想起謝麗芬….

    • 網站管理者 says:

      小余
      謝謝你! 我們會研究一下,一定需要請教你的! 不過,因為這個週末就要出差去,要兩個星期後才會回來,到時後一定會有很多要請教的。
      ahon

  6. 番婆 says:

    “當和尚遇到鑽石”的作者Ceshe Michael Roach說:真正優秀的員工會不斷的驅策自我,直到她們身心受到傷害為止,而經理人員必須具備極大的智慧及自我控制,才能知道何時應該強迫員工停下腳步,即使公司的營運會因此受到影響。
    ~~~~問題是經理人員呢?
    誰能強迫他停下腳步,即使公司的營運會因此受到影響?!

    • 小非 says:

      雖然在婆面前說自己不年青,有點說不過去,但真是從青年人變成中年人,耐力增加了一點,體力卻下降了兩點,謝謝番婆跟showray,我們會記得累了要爬起來,餓了要吃飯,才游的動啊!

      • 番婆 says:

        今天去菜場買菜,問賣菜姊妹:你幾歲呢?她笑說:89歲!
        天那~~番婆好年輕喔!還要26年ㄝ…..會吃菜不會種菜!哈~~哈~~

  7. 阿不 says:

    關於『上下游的「市集」,想要更開放的經營』的一些想法

    一直知道上下游是一個平台,
    且平台切割成兩個部分「新聞」與「市集」。
    然而這兩個部分真的是那麼清楚分界嗎?(當然我是認為兩個都很必要,且需要分割)
    我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商品,只能是商品嗎?(坊間連續劇、偶像劇、新聞頻道裡目前目前不多是一些置入性行銷,多數人還是愛看的要命。)
    姑且,我們不一定覺得每一個產品的背後都一定有一個精彩的故事。
    但從「打造台灣第一個食物與土地的專業網站」這句十足是廣告詞(或者宣言)的標語來看,
    上下游的最主要、最重要工作不是就是設定在「傳達」的工作上嗎?(當然資訊的傳達是一種,但商品的真實價值、土地的使用情形與農人的精神何嘗不是我們想傳達的。)

    那麼在網路市集的部分,
    就應該從了解網路市集和實體市集的最大不同處開始下手,
    在我來看網路市集和實體市集最大的不同在於:
    網路市集可以提供出更多產品的相關參考資訊以及「思考空間」。
    這件事是你在面對面和農夫交易時很難去達到的(你不會在買蘿蔔的時候,一手掏錢,又一手邊讀著一篇介紹你面前蘿蔔如何如何種植或該農夫的從農背景、因由等等的三千字介紹文章吧!)

    沒錯,我的意思很簡單,
    把市集也當成新聞般經營(只要能保證做到誠信、公開就好,即使是置入性行銷又如何。)
    上下游不是就是要告訴大家「食物與土地」的故事嗎?
    除了從新聞下手,
    難道市集產品不是更直接、更重要的一環,
    更要好好去介紹。
    每一個產品可以有生產者的說明(諸如理念、生產基地、生產的想法、所操作的農法),也可以包含試用資訊(生產者直接提供樣品給上下游的某些作者,作者義務幫產品寫試用報告),當然更可以包含之後消費者的購買回應、問題發問…等等。
    其中,尤其重要的還應該包括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互動—-亦即農夫開車親送?是社區支持型農業生產的,組織結構、運作方式是如何?農夫當天採收時碰到下雨了,水果吃起來可能比較水一點味道淡一點、消費者購買後給家人品嚐後的感覺…等等」。

    我們仍舊應該把「新聞」與「市集」分開,
    但我很樂見「市集」裡可以有更多的人情、問候、互動、故事、理念、精神或是各式各樣的酸甜甘苦…。

    因為當我們推崇有機、環保、土地友善的時候,
    我們是否也關心了那些仍處在第一線農藥風險的農夫了呢?
    他們何罪?
    而我們操作自然農法的人又何高尚之有。

    用「紀實報導、紀實攝影」的精神,
    真真正正的去把每一把青菜、每一塊豆腐、每一雙勞動的手的資訊傳達出來。
    「新聞」或是「商品」,有誰比誰重要那麼或那麼清楚分割嗎?

    阿不

    • 番婆 says:

      阿不的這篇文章的用情,就可以換一杯解放咖啡ㄌㄟ~~~
      隨時去都可以喝!點名說”番婆”~~通關密語!請來大溪時好好享用!

  8. 黃伯衍 says:

    我個人覺得阿不講的很好,他指出一個方向,在網路的通路上已有財團在經營,而小農們因產量及季節性無法與他們競爭,透過新聞及故事讓消費大眾知道,在這塊土地上有人默默在生產少量優值的農產品,國外有份研究說有機農業不利於野生動物,因為產量低,便要擴大耕作面積也威脅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在臺灣因農發條例的施行,讓許多有錢人進入良好的農耕地蓋屋,以便退休後有好山好水可供退休,因國內下水道不普及,家庭廢水隨著灌溉溝渠而污染良田,農田是不可逆的,在嚴重缺糧的環境下如此糟蹋農田,當食物上漲時有錢人依然可負擔健康農產品的價格,而一般民眾只能吃遭受污染農地生產的食物,錯誤的農業政策帶給下一代是可怕的夢魘,在還來的及補救時,請改善吧!

  9. Ivan the Fool says:

    阿不的長po文,引發了我仔細思考上下游中”新聞”和”市集”的區隔。

    一個直接的類比在英文裡是 sales & marketing。不幸的是,中文的翻譯常讓人覺得困惑和不知所云。Marketing (行銷?)指的是讓客戶產生認同感,但是marketing的行動不會直接產生購買行為。做廣告、發傳單、寫部落格、成立facebook粉絲團都是marketing。Marketing 是對外花錢。以某些層面而言,上下游中的新聞(news)就是marketing。

    相對於marketing 的是sales(銷售?)。Sales直指交易行為,是讓客戶掏出現金的行為。以這個角度而言,上下游中的市集(market)就是sales。

    marketing/news可以很浪漫,報導農村彩霞的美麗,自耕自食的快樂,農友工作的辛勞。但sales/market就必須很實際,多少錢,怎麼運,品質穩不穩定,萬一遇到不良品怎麼補償。

    我一點都不擔心news(新聞)的經營。有太多關懷社會的熱情人們,會源源不絕的提供人間有愛的動人故事。但是我們的確應該擔心market(市集)的走向。最基本的問題是誰可以被放在市集上?當同質性的農友大量出現時,應該怎麼處理(如:50個蜂農)?一旦發生這種狀況時,逛市集的朋友,又會有什麼反應?

    news(新聞)做的好,並不代表market(市集)考慮的透徹。大家應該還是集思廣益為先,不要貿然躁進。

  10. Showray says:

    的確是「market(市集)的走向」的問題。

    上下游的market可以經營成涵括各大果菜市場、友善農產品實體或網路市集的超大規模,還一一紀實報導故事;也可以只為有困難進入一般通路的小農或好友的產品服務;或是只販售上下游自行開發的產品…. 。

    其實,News的部份已經設定成上述最大服務範圍了。News的多元來自各界寫手的多元,置入性行銷也是News的一種,也已經自然發生了。五花八門的News文章,如果產生了一些產品行銷效果,大多效果目前應該已回饋到其他通路或社群,會上網看文章的讀者一定也會自行上網找到購買管道,不一定要依賴上下游的Market。

    因此,就性質來看,News和Market是可以獨立看待與經營的。但Market要多元開放到什麼程度才是上下游最樂見的規模或進程?上下游自己需要思考得很清楚。

  11. 小非 says:

    謝謝大家這麼多討論,Ivan the Fool說的沒錯,marketing/news的部分,作為「行銷農村價值」的這部份,是最不受限,擁有最大空間的,雖然這部份很不容易自給自足,(雖然有共同辦報人的支持機制,但要達到新聞部門的財務自主,恐怕要經營很久)

    新聞部分,是我們最堅持的基礎,所以我們會在這部分堅持獨立運作,只做應該作的新聞,而不做為了配合自家產品銷售的新聞,這是一個基本的界線。但是,為了其他農友產品的推廣進行獨立的新聞報導,當然是沒有問題,也是應該要作的。

    至於sales/market這部份,對我們來說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在新聞以外直接的行動,希望不只是閱讀,也能夠直接以消費來解決問題,這是基本設定,此外,也希望這部份的交易能夠帶來經濟收入,讓整個平台能繼續往下走,這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但是,我們究竟要在這裡進行什麼樣的銷售工作?如何掌握品質,以及如何讓在這裡上架的農產品之間不會互相競爭?這些的確都是專業,品質部分,有過去的農耕與出貨經驗作為後盾,是我們比較有信心處理的,但是有很多困難的地方正在思考:

    (1)產品如果都進倉統一購買,可以豐富品項,但這樣的成本會大幅增加,如何分散在各產地出貨,又能設計適合的運費機制,讓大家願意購買?

    (2)相較於其他大的平台,我們的品項勢必有限,具體來說,我們堅持只做「非動物性的項目」,海鮮和肉類,好吃的滷味小吃都不能做,大家來這裡能採購的品項會有蠻大的限制。

    (3)在同一種品項上若有很多的農友,我們如何處理?這部份,的確就要從很實際的技術面來考慮,例如說是否有很大的差異,以及是否能一起集到台中的辦公室出貨….這些都是要考慮的。

    這陣子我們也陸續跟一些農友討論,覺得好像是可以從一個角度來思考市集的集貨模式──

    我們想從作者團與禮物團的成員中開始合作,這樣原本想要達到的讀者、作者、生產者之間的友善循環,就有更緊密的結合,另外,如果生產者本身是作者的話,就可以在這裡直接讀到他的想法,

    (不過,我們不會把自家開發產品過程寫成新聞發表,這是上下游應該避嫌的態度,但是反倒鼓勵農民可以這麼做,因為這裡本來就是認識農友的平台)

    禮物團的部分也是,在這裡貢獻了禮物的同時,也在市集上架,沒寫文章的可以用錢來買,有寫文章的可以用點數來換,這樣的交易或交換模式,也是很好的關連。

    所以,想往這個方向來做做看,也正在調整程式,讓大家統一下單,但是可以從產地直接出貨,就可以有更多提供生鮮產品的農友能夠參與市集。

    以上,是目前想到的與進行中的,請大家也再持續給予意見!

  12. 蔡萬進 says:

    這真是一個相當好的理念,回歸原來的生產過程,讓每一樣農產品吃起來安心,這會讓社會廣眾所支持,多一點無毒農產品,可以為擠爆的急診室和持續飄高的健保費得到減緩空間,我們都想要有個自然而無毒的生活環境,懂這道理的人現在越來越多了,需要研究一套簡單、方便、便宜又安全的三餐,提供給廣大的速食族,或是需要產品的民眾手上,產品安全的控管很重要,在產品成熟出貨前,需要再做相關的檢驗以確保信譽。

  13. 廖誌汶 says:

    長期觀察小農的農產銷售問題與實際參與一些有機農產的行銷,小弟有幾個感想:
    相較於慣用農法,有機農法的”產出”是什麼?
    只有農作物?
    或者,這些小農只能單靠銷售農產為獲利來源嗎?

    “有機”、”友善”種植,某個程度上來講是屬”環境產業”的一環,也意味著消費者購買的是”對環境的支持”,其具體的商品樣貌與可能之獲利就像畫作不會以顏料多寡來計價一樣,這些無形價值的驅動力與著力點才是需要被找出來的。行銷首要的是理解”商品”,還沒釐清楚商品是什麼的時候,任何行銷手法都是事倍功半。

    你確定你知道你賣的是什麼了嗎?

    去找個農業社區,辦一個”蝸牛爬行大賽”,就會知道用有機來獲利比起其他競爭激烈的行業是簡單的事情,只是經營者必須先清楚”有機是服務業”、不再是農業或製造業。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