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尚未分類 » 第 2 頁

分類: 尚未分類

農村的未來,需要你的參與!第九屆 農村願景會議 開始報名

對於台灣農村與農業的發展,你有怎樣的想像和期待?透過討論,我們可以提出怎樣的願景?

12/4、12/5 第九屆農村願景會議在‬彰化縣埤頭鄉‭舉辦,主題是「基層政治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探討基層政治如鄉鎮公所,能在農村積極扮演怎樣的角色,並希望透過討論進一步提出「農村願景」的行動方案,邀請關心台灣農業與地方事務的朋友,踴躍報名參加。

長期以來,鄉鎮公所在台灣農村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其定位執掌、侷限、以及健全在地發展的可能性,卻一直缺乏討論與研究。尤其在跨國資本主義競爭流通裡,城鄉差距越形拉大,基層公務體系的存在,是否有其必要與可為之處?其遭遇的困境又是什麼? Read more

上下游 串寫計畫「友善小農.國際串聯.接力紀錄」開跑!

經過幾日的密集聯繫,很高興台北、新竹、宜蘭、花東、台南都有熱心的作者朋友一起共襄盛舉,參與這次的 [農業公民新聞] 串寫計畫。

這幾位作者朋友是:靜蕙、建泰、亮佑及工作人員、馥君、紹文、阿羚、翠苹、阿立、范姜、阿彬、瑩如、淑華、雲芳及工作人員、怡君、小八、LeWei、義隆、青松、大王、孟凱大哥(後續仍有小幅變動)

先代替讀者們謝謝你們!

這幾位作者朋友,會分別從活動紀錄、報導、專訪、現場參訪、在地務農經驗的交流…等不同角度來書寫,題材非常豐富,請大家期待!今天,由花蓮大王菜舖子王福裕的小農.小村.好生活:看見CSA的力量  為連續一週的「友善小農.國際串聯.接力紀錄」開跑!

透過這次的串寫,我們將共同為這次台灣在地小農與國際講者的交流留下寶貴紀錄,探討社區支持農業、小農經濟的未來。同時透過網路的即時發布,讓更多無法親自參與的朋友,也能分享到這些寶貴的知識與經驗。

若您尚未加入串寫、但您有機會參加任一活動,也非常歡迎您寫下您的想法和大家分享,您若有意願寫稿,請您知會慧仙一聲 0935567612。稿件完成後,您可直接透過上下游您已申請的「作者帳戶」上稿,或將稿件寄到 <chiang.hueihsien@gmail.com> 由我們來協助上稿。活動行程請您參考:米之神、CSA、鹽見直紀  國際講者來台行程總表

以下是我們這次串寫行動的說明:
Read more

恭喜作者,上稿成功了!

這兩天已經陸續有朋友來申請作者,而且成功的把文章貼到編輯器了,例如林柏宏野馬郭,你們真是太讚了!

跟大家解釋一下,我們鼓勵作者自行上稿、刊出文章,但是因為開站初期,還有很多小地方在「抓蟲」,上稿的編輯器介面,也還須要再修正與簡化,以避免大家的貼文會出現格式不統一的問題。因此,已申請帳號的作者已經可以來上稿了,文章會出現在編輯後台,我在後台看見文章,很快幫大家確定一下格式、標題無誤後,就來做 publish 的動作。大家的文章,就會出現在前台囉! Read more

產品─共同辦報人藍色水母包

品名:共同辦報人2011紀念禮物─藍色水母包

生產者:上下游News&Market

首圖

藍色水母包產品標準照─1

藍色水母包產品標準照─2 藍色水母包產品標準照─4

規格

供應季節:2011.08-2012.01

單位:1個

材料:PE、布尺

運送:由上下游宅配。

故事

不論是農業、環境或食物,都關係著我們的幸福與下一代的未來,唯有獨立客觀的訊息,才能幫助我們瞭解食物的真相,監督政府制訂好的政策,也讓我們作出健康的選擇。

因此,誠摯的邀請您成為「共同辦報人」,透過一年一千元的支持,讓上下游的新聞平台能持續獨立運作,這份資源,將用來聘請記者製作獨立專題報導,以及維護平台運作,打造台灣第一個以農業與食物為主的專業新聞媒體。

藍色水母包─共同辦報人2011紀念版禮物

為了感謝您的護持,我們的創辦人之一,國家工藝獎得主楊偉林,用傳統「加志袋」的材料設計了一個很特別的袋子,我們稱她為「2011藍色水母包」,要送給在2011年8月─2012年8月加入的共同辦報人,紀念這份護持的心意!

「加志袋」,是台灣鄉村的一種特殊符號,特別在務農的地區,這些耐重的袋子,大的拿來裝洋蔥、裝蒜,小的拿來裝農具,或者簡單的行李,即使磨到掉色虛線,鄉下的老人家還是持續使用,這些袋子耐受力強,實用,就跟農村中人的性格一樣。

農村是食物的上游,城市是匯聚資源的下游,因此,我們使用這款農村的元素,但作了形體與用途的變化,從原先的方正到看似水母的樣態,而除了裝蔥裝蒜,也能裝花、裝食材,裝燈,裝入任何對食物與未來的理想,希望透過這個袋子,將食物的上游與下游連在一起。

 

認識更多

一、上下游News&Market簡介

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是一個關心農業,以及友善土地議題的社會企業,我們主要推動下面三項工作:

(1)建立一個關注農業、食物與環境議題的網站,一方面聘請專職記者進行專題報導,同時也邀請各界作者,在此發表包含食物、耕作、農地保存、食育教育、綠能生活的文章,交換更多元的訊息。

(2)主動進行農產品開發,提供給消費者健康的在地食物,也讓農村的經濟更活潑。

(3)提供其他對友善土地有幫助的相關產品,讓消費成為改變的力量。

二、上下游的創辦人

上下游新聞市集是由莊惠宜、馮小非、蕭名宏、蔣慧仙、楊偉林共同創立。五位創辦人分別來自農業耕作、生產製造、編輯採訪、網路科技、工藝創作等領域。

三、上下游的新聞平台:獨立的調查報導,多元的訊息提供

(1)自聘記者,進行農業、食物安全等公共議題的獨立報導。

目前我們已邀請前天下雜誌資深記者汪文豪,加入上下游的新聞團隊,製作關於農業與食物的專題報導,另外,也有其他記者義務參與專題製作。

為了免於外在力量的干擾與介入,我們保證絕不會接受所謂的「業配新聞」,亦即,我們不接受由廣告主付費購買、指定配合報導的內容,以便能觀獨立的進行採訪報導。

(2)建立一個開放的、分享的平台

除了自聘記者的專題報導,我們的網站也歡迎各界朋友一起來參與!任何關心農業或食物議題的朋友,都可以來這裡申請帳號,加入作者的行列,發表文章,分享您對農業與食物的想法。

除了訊息開放,我們也設計了一個機制,讓讀者、生產者、作者之間有互相交流的機會。當作者在此發表文章,讀者如果喜歡作者的觀點,可以按「讚」,每一個「讚」都能讓作者得到「點數」的鼓勵,累積到一定程度的點數時,就能得到台灣各地生產者提供的「禮物」,感謝作者們願意關心農業與糧食議題。

透過作者、讀者、生產者的友善互動,讓在都市的寫作者與在鄉村的生產者之間,有了互動的橋樑,也讓閱讀成為更積極的行動!

四、上下游的產品開發─對生產者、消費者、自然環境都友善

農業是人與自然的交界,對土地友善的耕作模式,就能夠保護自然環境,同時也生產出自然豐富的食物,讓消費者健健康康。多數的農耕產物都不耐儲存,所以我們想進行產品開發與加工,讓自然的好產物可以被更多人購買、分享,農人就能夠安心的繼續照顧土地與作物。

無論是生鮮或加工產品,上下游都堅持使用最自然的食材與加工方式,絕不添加人工化學調味料,也不使用防腐劑,希望大家享用食物最天然的好味道。

五、上下游目前的產品─回家李與小麥練習曲

2011年,我們選擇了兩樣農作物,作為積極推動的方向。第一,是紅肉李,第二,是台灣的本土小麥。

(1)回家李─讓農人安心回家裡,照顧健康果實

台灣的部落有許多紅肉李果樹,他們強健、耐旱,無須噴農藥或過度施用化學肥,就能夠好好的長大,這樣的果樹比起嬌嫩的水蜜桃或梨子,都更容易無毒栽培。可惜,紅肉李因為不耐儲放,一旦道路因雨不通,全面紅熟的李子就無法下山,農人也就沒有收穫。

另外,也因為採收運送難度高,農人無法自行處理,只有便宜的全交給盤商,導致收入微薄,也無法養家活口。長期下來,農友只有兩個選擇:一是砍掉李子樹,改種其他更高經濟作物但對環境較不利的作物,如高山蔬菜、薑或用藥較多的水蜜桃等,二是離家打工,把山林租給平地人,種植上述高用藥高單價的作物。

這兩種結果都是我們不樂見的,因此,今年我們嚐試以紅肉李為主題,以公平價格向農友契作,嚐試開發成健康的果乾、果醋、酒等產物,希望透過這個行動,能「讓農人安心回家裡,照顧健康果實」。

因此,我們以「回家李」來命名紅肉李的相關產品,我們覺得家,就是要有大人小人,大 豬小豬,天地自然生生不息,也以此發展包裝設計,表達這個想法。

(2)小麥練習曲──雙手與本土小麥都需要機會練習

台灣一年從國外進口約110萬公噸左右的小麥,幾乎與我們吃的米差不多。很多人以為小麥一定要從國外進口,但其實,台灣在日治時期曾經大量種植小麥,只是太久沒有種植,所以幾乎百分之百都由國外輸入。

小麥屬於粗放旱作,缺水的時候也能生長,加上生長過程較不怕病蟲害,適合大面積的無毒栽培,在環境不斷惡化的今日,如果我們能重新在台灣廣植小麥,不但可以有穩定的糧食,也可以讓土地更清潔。

抱著這個想法,喜願麵粉的施明煌先生近年努力推動本土小麥栽培,結合了一批認真的農友,種出無毒小麥,並成功碾製成麵粉,期望逐步取代進口麵粉。

為了一起推動本土小麥種植,我們設計了「小麥練習曲」系列產品,針對本土小麥的味道,找出適合的食材與配方,通通準備好,您只要按照說明書,將食材混合,用自己的雙手搓揉成型,就可以作出美味健康的食物;同時,也讓更多的小麥,有機會在台灣落地生根。

透過自己的手認識食物,也能更貼近背後的環境,小麥練習曲,是協助嚐試動手作料裡的練習曲譜,相信本土小麥與我們的的雙手,一定會彈出美妙的音符!

六、招募「共同辦報人」─支持台灣第一個以食物與農業為主的專業新聞媒體

為了打造獨立客觀的新聞媒體,我們不接受「業配新聞」(由廣告主支付費用所製作的新聞),也不希望以刊登商業廣告為主要運作收入來源,因為一旦報導內容與廣告主的利益衝突,可能就得面臨撤新聞或撤廣告的兩難,一旦長期仰賴商業廣告,往往新聞只好為了廣告而修正。

不論是農業、環境或食物,都關係著我們的幸福與下一代的未來,唯有獨立客觀的訊息,才能幫助我們瞭解食物的真相,監督政府制訂好的政策,也讓我們作出健康的選擇。

因此,誠摯的邀請您成為「共同辦報人」,透過一年一千元的支持,讓上下游的新聞平台能持續獨立運作,這份資源,將用來聘請記者製作獨立專題報導,以及維護平台運作,打造台灣第一個以農業與食物為主的專業新聞媒體。

我們將針對平台營運的方向與內容,每一年進行意見調查,並於網站上公佈大家的寶貴建議,依此修訂下一年度的工作計畫,為感謝大家的支持,我們每年都將特別製作一份特別的限量禮物,表達對您的謝意。

七、藍色水母包─共同辦報人2011紀念版禮物

為了感謝您的護持,我們的創辦人之一,國家工藝獎得主楊偉林,用傳統「加志袋」的材料設計了一個很特別的袋子,我們稱她為「2011藍色水母包」,要送給在2011年8月─2012年8月加入的共同辦報人,紀念這份護持的心意!

「加志袋」,是台灣鄉村的一種特殊符號,特別在務農的地區,這些耐重的袋子,大的拿來裝洋蔥、裝蒜,小的拿來裝農具,或者簡單的行李,即使磨到掉色虛線,鄉下的老人家還是持續使用,這些袋子耐受力強,實用,就跟農村中人的性格一樣。

農村是食物的上游,城市是匯聚資源的下游,因此,我們使用這款農村的元素,但作了形體與用途的變化,從原先的方正到看似水母的樣態,而除了裝蔥裝蒜,也能裝花、裝食材,裝燈,裝入任何對食物與未來的理想,希望透過這個袋子,將食物的上游與下游連在一起。

八、上下游News&Market資訊

網址:www.newsmarket.com.tw

服務地址:40348台中市西區五權西二街104號

Email:info@newsmarket.com.tw

電話:04-23783835

傳真:04-23783616

 

[編輯報告] 果本山農,種出「與自然和好」的梨

幾個月前在喜願小麥的音樂會上認識智偉同學。那天他們的三人樂團演出,他負責打手鼓。演出後和智偉聊天,他提到:想要開一個不一樣的水果行,幫中部農友賣水果!

當時乍聽之下,以為是一個熱心青年想協助農友解決產銷問題,打算直接跳下去作,但是,水果行已經那麼多,怎麼作呢?

後來,陸續在台灣農村陣線的夏耘訪調、716凱道遇到智偉,瞭解更多他的想法,發現,經過這一兩年他密切的在東勢農作現場與農友學習、互動,他要作的真的是一件很不同、也很不容易的事:協助農友建立友善的產銷平台。

他希望農友以草生栽培用心種出的寄接梨,能夠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也讓每一位消費者都能認識水果的生產者,建立信任、支持的關係。

前兩天,接到智偉的來信,這個平台真的建立了!它叫做「果本山農組合」,真是一件值得令人高興的事。

我吃過果本山農的水梨,真的是甜美多汁、沁涼消暑,因為種植的農友們,可都是身經百戰的東勢水梨達人,他們堅持用環境友善的方式照顧梨園,這個組合背後還有什麼故事呢? Read more

認識上下游News&Market


一、上下游News&Market簡介

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是一個關心農業,以及友善土地議題的社會企業,我們主要推動下面三項工作:

(1)建立一個關注農業、食物與環境議題的網站,一方面聘請專職記者進行專題報導,同時也邀請各界作者,在此發表包含食物、耕作、農地保存、食育教育、綠能生活的文章,交換更多元的訊息。

(2)主動進行農產品開發,提供給消費者健康的在地食物,也讓農村的經濟更活潑。

(3)提供其他對友善土地有幫助的相關產品,讓消費成為改變的力量。

二、上下游的創辦人

上下游新聞市集是由汪文豪、莊惠宜、馮小非、蕭名宏、楊偉林共同創立。五位創辦人分別來自媒體專業、農業耕作、生產製造、編輯採訪、網路科技、工藝創作等領域。

三、上下游的工作者

上下游目前共有幾位全職工作人員,也有很多志工好友協助,主要的幾位工作者為:

新聞主編:馮小非

資深記者:汪文豪。記者:林慧貞(2012年10月起)

產品服務:章雅喬

行政服務:游季榛

網站營運:莊惠宜、蕭名宏(兼美術編輯)

協力志工伙伴──

很幸運的,我們有很多朋友義務分攤了很多工作,例如協助小麥練習曲研發的嬿蓉,協助設計的 miru,協助攝影的奚浩,幫忙行銷的小吵,提供工作者美味食物的偉林與姜樂靜,幫我們班貨到3樓的新竹物流大哥,還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四、上下游的新聞平台:獨立的調查報導,多元的訊息提供

(1)自聘記者,進行農業、食物安全等公共議題的獨立報導。

目前我們已邀請前天下雜誌資深記者汪文豪,加入上下游的新聞團隊,製作關於農業與食物的專題報導,另外,也有其他記者義務參與專題製作。

為了免於外在力量的干擾與介入,我們保證絕不會接受所謂的「業配新聞」,亦即,我們不接受由廣告主付費購買、指定配合報導的內容,以便能觀獨立的進行採訪報導。

(2)建立一個開放的、分享的平台

除了自聘記者的專題報導,我們的網站也歡迎各界朋友一起來參與!任何關心農業或食物議題的朋友,都可以來這裡申請帳號,加入作者的行列,發表文章,分享您對農業與食物的想法。

除了訊息開放,我們也設計了一個機制,讓讀者、生產者、作者之間有互相交流的機會。當作者在此發表文章,讀者如果喜歡作者的觀點,可以按「讚」,每 一個「讚」都能讓作者得到「點數」的鼓勵,累積到一定程度的點數時,就能得到台灣各地生產者提供的「禮物」,感謝作者們願意關心農業與糧食議題。

透過作者、讀者、生產者的友善互動,讓在都市的寫作者與在鄉村的生產者之間,有了互動的橋樑,也讓閱讀成為更積極的行動!

五、上下游的網路市集─小農的雜貨鋪

農業是人與自然的交界,對土地友善的耕作模式,就能夠保護自然環境,同時也生產出自然豐富的食物,讓消費者健健康康。多數的農耕產物都不耐儲存,所以我們想進行產品開發與加工,讓自然的好產物可以被更多人購買、分享,農人就能夠安心的繼續照顧土地與作物。

我們的網路市集平台,是一個小農的雜貨鋪,收藏的都是大家用很好的農產品做出來的手藝作品,無論是生鮮或是加工產品,都使用令人放心的態度好好製作,希望大家喜歡。

六、上下游自己開發的產品─回家李與本土小麥系列

2011年,我們選擇了兩樣農作物,作為積極推動的方向。第一,是紅肉李,第二,是台灣的本土小麥。

(1)回家李─讓農人安心回家裡,照顧健康果實

台灣的部落有許多紅肉李果樹,他們強健、耐旱,無須噴農藥或過度施用化學肥,就能夠好好的長大,這樣的果樹比起嬌嫩的水蜜桃或梨子,都更容易無毒栽培。可惜,紅肉李因為不耐儲放,一旦道路因雨不通,全面紅熟的李子就無法下山,農人也就沒有收穫。

另外,也因為採收運送難度高,農人無法自行處理,只有便宜的全交給盤商,導致收入微薄,也無法養家活口。長期下來,農友只有兩個選擇:一是砍掉李子 樹,改種其他更高經濟作物但對環境較不利的作物,如高山蔬菜、薑或用藥較多的水蜜桃等,二是離家打工,把山林租給平地人,種植上述高用藥高單價的作物。

這兩種結果都是我們不樂見的,因此,今年我們嚐試以紅肉李為主題,以公平價格向農友契作,嚐試開發成健康的果乾、果醋、酒等產物,希望透過這個行動,能「讓農人安心回家裡,照顧健康果實」。

因此,我們以「回家李」來命名紅肉李的相關產品,我們覺得家,就是要有大人小人,大 豬小豬,天地自然生生不息,也以此發展包裝設計,表達這個想法。

(2)小麥練習曲與本土小麥餅乾──

台灣一年從國外進口約110萬公噸左右的小麥,幾乎與我們吃的米差不多。很多人以為小麥一定要從國外進口,但其實,台灣在日治時期曾經大量種植小麥,只是太久沒有種植,所以幾乎百分之百都由國外輸入。

小麥屬於粗放旱作,缺水的時候也能生長,加上生長過程較不怕病蟲害,適合大面積的無毒栽培,在環境不斷惡化的今日,如果我們能重新在台灣廣植小麥,不但可以有穩定的糧食,也可以讓土地更清潔。

抱著這個想法,喜願麵粉的施明煌先生近年努力推動本土小麥栽培,結合了一批認真的農友,種出無毒小麥,並成功碾製成麵粉,期望逐步取代進口麵粉。

為了一起推動本土小麥種植,我們設計了「小麥練習曲」系列產品,針對本土小麥的味道,找出適合的食材與配方,通通準備好,您只要按照說明書,將食材混合,用自己的雙手搓揉成型,就可以作出美味健康的食物;同時,也讓更多的小麥,有機會在台灣落地生根。

另外,我們也一起合作生產了立刻就可以吃的本土小麥餅乾,讓大家可以更方便的支持本土小麥!

七、招募「共同辦報人」─支持台灣第一個以食物與農業為主的專業新聞媒體

為了打造獨立客觀的新聞媒體,我們不接受「業配新聞」(由廣告主支付費用所製作的新聞),也不希望以刊登商業廣告為主要運作收入來源,因為一旦報導內容與廣告主的利益衝突,可能就得面臨撤新聞或撤廣告的兩難,一旦長期仰賴商業廣告,往往新聞只好為了廣告而修正。

不論是農業、環境或食物,都關係著我們的幸福與下一代的未來,唯有獨立客觀的訊息,才能幫助我們瞭解食物的真相,監督政府制訂好的政策,也讓我們作出健康的選擇。

因此,誠摯的邀請您成為「共同辦報人」,透過一年300元的支持,讓上下游的新聞平台能持續獨立運作,這份資源,將用來聘請記者製作獨立專題報導,以及維護平台運作,打造台灣第一個以農業與食物為主的專業新聞媒體。

上下游新聞平台運作至今已經滿一週年,閱讀週年報告,請點選這裡閱讀

要加入共同瓣辦人,請點選這裡

八、上下游News&Market資訊

網址:www.newsmarket.com.tw

服務地址:40348台中市西區五權西二街104號3F

Email:info@newsmarket.com.tw

電話:04-23783835

傳真:04-23783616